(秋天的捷運 EPFL 站。)

大概從高中的時候就有點嚮往在國外唸書、體驗在不同地方生活的感覺,大四到捷克交換以後更確立了出國念碩的目標。

非常非常幸運,一切或多或少都照著計畫走。

這篇文章除了當作自己的 life log,同時也希望我的數據跟背景可以給學弟學妹們參考。台科出國的人跟四大比完全是不同的數量級,網路上能查到的參考資料不多,來歐洲念碩的更是少之又少,估落點基本上就是在觀落陰 XD

希望看到這篇文章的各位都能申請順利啦!


Result

Admission

  • EPFL / MS Computer Science (3/24)
  • KTH / MS Interactive Media Technology (4/7)

Withdraw

  • Chalmers / Interactive Design and Technologies

Rejection

  • Aalto University / HCI (因為不知道托福成績要用 ETS 送,直接被發 rej)
  • University of Stuttgart / Computer Science (3/15)
  • University of Stuttgart / INFOTECH (4/12)
  • EIT Digital / HCI and Design (4/2)

Background

Education

  • BSc in CSIE, NTUST (2016 - 2020)

    • GPA: 4.05/4.3
    • Rank:~4%
  • Exchange Student in EE, Czech Technical University in Prague (2020 Spring)

    • GPA:4.0/4.0

Test Score

  • TOEFL 98 (R26 L26 S23 W23)
  • 沒考 GRE

Publication

  • 1 x 3rd Author - IEEE Access
  • 新創實習(主要在做前端) ~1.5y
  • 大學專題生 ~1y
  • 中研院 RA ~0.5y

Awards

  • 三個 ACM-ICPC 相關初賽,其中一個看起來像大獎(但其實蠻水的 XD
  • 一個校外黑客松獎項
  • 一個校內黑客松冠軍
  • 一個攝影比賽大獎(SoP 有提到大學做影像處理是因為喜歡攝影,就想說還是放上來)
  • 交換學生獎學金
  • 科技部大專生研究計畫

Portfolio

  • https://petingo.ch/
    這個連結我有寫在 CV 裡面。後來我看 Google Analysis 有瑞士的 IP 連進來看,看了

大概一分鐘,不知道是不是 EPFL 的 committee XD

Recommendation Letter

  • 專題教授(一起發過 paper 的)
  • 大一大二班導,同時也是一門必修的教授
  • 實習主管

Time Line

2019.3 開始補托福(為了要申請交換,所以提早考)
2019.7 考托福,一次過關
2020.5 開始很緩慢的找學校
2020.9 開始寫 SoP
2020.10 台灣研究所推甄
2020.11 ~ 2021.1 每天重複找學校、改 SoP 的輪迴
2020.12.15 投第一間學校
2020.1 ~ 2021.2 台灣研究所考試
2021.2.1 投最後一間學校
2021.3 登入國軍 online
2021.3 收到第一個 offer
2021.4 利用結訓假申請簽證
2021.5 申請宿舍

我的申請進度其實蠻趕的,這個時間軸的參考價值大概就是「不要學我」。會這麼趕除了懶惰病,申請期間在中研院當 RA 也是原因之一;白天工作很忙、壓力又大,晚上回家根本沒什麼時間跟情緒好好整理申請資料。如果你想在申請學校的期間跑到中研院或其他地方找事情做,記得先問看看裡面的人實驗室風氣怎麼樣,不小心進到很操的真的像是搬磚頭砸自己的懶趴。

建議如果可以的話,及早開始準備、並給自己定下嚴格的目標(什麼時間前要完成什麼文件),不然可能會跟我一樣,不只會很趕,還會被迫放棄某些學校。順帶一提,原本我 1 月就要進去當兵了,但到了入營前幾天申請的資料還是沒能弄完,只好冒著不知道下一張兵單什麼時候會來的風險把兵單退了 QQ

選校

我自己感興趣的領域主要在於資工與建築結合的東西,包含電腦輔助設計、Smart living、Smart city、人機互動裝置與互動空間等等,算是相對冷門的領域。也因為這樣,我申請的學校並不多,如果沒有有興趣的教授和實驗室,我基本上就直接 pass 了。

學校選擇的方面主要還是參考 PTT、medium 上面別人申請的結果,另外也參考了以下幾個連結:

我自己其實花了蠻多時間在 CSRanking 上面搜尋,看看各個學校裡面有哪些教授 & 實驗室,有有興趣的實驗室我才會再繼續深入查詢。

這邊是我有申請的一些國家&學校簡介:

瑞士

瑞士目前算是免學費,一年學費約台幣 5 萬,但生活費以歐洲區來說算是蠻高的(一個月至少 3 萬台票左右)。不過瑞士的稅後所得據說是歐陸唯一可以跟美國比較的,如果可以利留下來工作或讀博,肯定是划算划算。

  • ETHZ
    號稱歐陸第一(?)但這間 CS 有硬門檻 T100 G320,我兩個都沒有就直接 pass 了。不過記得之前在 medium 上看過一篇 ETHZ Robotics 的介紹,似乎是開學前有拿到 T100 就可以了,但我不是很清楚就是了。

  • EPFL
    EPFL CS 詳細的介紹可以參考這篇文章
    我自己會選擇 EPFL 最大的原因是想去找 Jeffrey Huang 這個教授,他的實驗室跨了建築與資工兩個學院,研究的主題包含互動建築、智慧城市、利用 AI 進行建築設計等等。
    另外還有一個叫 Mark Pauly 的教授在做 3D geometry 跟數位建築相關的東西,也很酷 EPFL 鼓勵學生輔系(畢業門檻 120 ECTS,可以選擇 90 主修 + 30 輔系),也是很吸引我的一點。
    EPFL 還有強制的企業實習,對於就業取向的申請者也是利多。

瑞典

瑞典目前是要收學費的狀態,除非有歐盟身份,不然兩年讀下來學費大約要 100 萬台幣。生活費的部分貌似蠻便宜的,KTH 給的參考數據是一個月最低開銷約 16000 台幣。

另外,之前在國外網站上面看過一篇文章提到,自從瑞典對非歐盟人收學費以後,非歐洲地區的申請人數變少,學校為了增加 diversity,對外國人的 bar 會稍微降低一點;同時也因為申請的人數變少,拿到獎學金的機會很高(但我沒有拿到就是了 QQ)。

如果想要念博的話,在瑞典念是可以順便拿到申根區永居的!

更多詳細介紹可以參考這篇文章:
瑞典 IxD / HCI / UX 研究所詳細申請紀錄 by Ben Shih

這邊就稍微講一下我對他們學校感興趣的地方,也是我有寫在 SoP 裡面的東西:

  • KTH
    KTH 有跟 MIT Senseable City Lab 合作的一個 Senseable Stockholm Lab,他們在斯德哥爾摩弄了很多 IoT 裝置去搜集城市裡的 Data。雖然目前看起來只是在做一些數據分析的東西,但我覺得如果善用這些資源應該可以做出很有趣的應用。
    另外 KTH 的 CS 其實也有 Media Design 的 Track,所以我也有申請,但缺點大概就是需要多修幾堂 CS 的理論跟數學課。

  • Chalmers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
    Chalmers 的國際知名度比 KTH 低不少,但對瑞典人來說這兩間都是國內很頂尖的學校,各系所在評價上也互有勝負。Chalmers 所在的城市是瑞典第二大城,聽說跟斯德哥爾摩比起來算是個清幽的小鎮。
    Chalmers 的 Virtual Gothenburg Lab 做了一個 Gothenburg 的數位孿生城市,這工程的 Scale 看起來很大,但目前看起來還是在剛開始的階段,這東西做出來之後應該可以讓未來的都市計畫產生很不一樣的改變。

芬蘭

芬蘭跟瑞典一樣,非歐盟人要繳的學費也差不多是 100 萬台幣。但聽說有人在交換到芬蘭的時候申請芬蘭學校,就這樣免掉了學費(還是荷蘭?我有點不確定)

  • Aalto University
    Aalto 的 HCI 我感覺起來是比較像美國的 HCI,主要的課程內容著重 UI 設計、使用者經驗分析那方面的東西。
    他們有一個跟 MIT Media Lab 合作一個叫 CityScope 的 Project(這個 Project 跟北科大也有合作),但能查到的相關資料比較少。不過 Aalto 好像蠻注重 Smart Living 這一塊的,學校的網站上面有很多地方有提到,但沒有比較深入和具體的東西就是了。
    如果要申請的話,Aalto 的托福成績需要由 ETS 那邊寄送的(不知道是不是歐洲唯一一間要這樣做的)。如果你沒寄就會像我一樣直接收 Reject。

德國

德大部分的州都還是免學費的狀態,但巴登州已經開始對非歐盟學生收學費了(Stuttgart 就是在這個州),一年 3000 歐左右,應該跟台灣研究所的費用差不多。生活費就我的認知,除非是在慕尼黑這種大城市,房租的費用會比較可觀以外,其他地方的生活費應該算是蠻低廉的。

  • RWTH Aachen
    RWTH Aachen 有跟 Uni Bonn(另一間 CS 也很強的大學)合開一個 Media Informatics的英語碩士學程,加上 RWTH 的建築系有一個在做數位建築的實驗室(之前學 Grasshopper 就是看他們網站的教學,而且我看實驗室名單有資工系的學生),其實蠻想去這間的。
    但是但是!他們要 GRE,原本打算為了這間把 GRE 考出來,但太忙沒時間準備,拖著拖著就拖過死線了…

  • University of Stuttgart
    Stuttgart 我投了 CS 跟 INFOTECH,CS 因為申請的時候很趕(比較早截止),選附的SoP 跟推薦信我都沒有附上,所以被拒理所當然;INFOTECH 只收大學成績單跟畢業證書,我原本以為應該會上,但沒想到最後還是被刷掉了,可能台科校名真的太爛了吧。
    另外 Stuttgart 還有一個叫 ITECH 的學程我蠻有興趣的,但他要求必須是建築相關科系畢業的,加上還要繳交作品集,我一個信心不足+沒時間生英文版的作品集就直接放棄了(後來輾轉認識了兩個在讀這個學程的人,聽說他們很喜歡資工系的學生,早知道就申請一波了)。

  • Bauhaus-Universität Weimar
    Bauhaus 在建築這個領域的地位應該不用多說什麼。而在 HCI 的方面,這間應該是德國少數有開設 HCI 學程的學校,課表上面塞了蠻多電腦視覺、數位媒體的課,聽說也有很多機會可以去跟建築系的學生教授一起做 Project。另外 Bauhaus 還有一個 Media Architecture 的學程,但我感覺有點太概念性了,不太適合我 xd
    因為他 3 月才開始開放申請,我打算全部摃龜之後再投,沒想到提前收到 AD,這間就沒投了。

  • Saarland University
    Saarland University 位在馬克斯·普朗克學會(德國中研院)的旁邊,借助地緣優勢,研究能力很強,學生也可以去找馬普所的教授做研究。Saarland 也有蠻多實驗室在做 HCI 相關的東西,我比較有興趣的是一個做數位藝術的跟一個做觸覺回饋的實驗室。
    跟 Bauhaus 一樣,因為 EPFL 放榜這間就沒投了。

義大利

  • Politecnico de Milano
    據說這間錄取的門檻比較低,對岸蠻多人會申請這間當保底的,學費一年約 4000 歐元。
    他們也有 HCI 的 Master - Digital and Interactive Design,感覺比較偏設計而非工程。

歐盟

  • EIT Digital -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nd Design
    歐盟開設的雙聯碩士學程,詳細可以參考這篇文章:EIT Master School HCID 申請之路
    我這邊唯一要提的就是,之前看國外論壇上面說,絕對不要選 TU Berlin 當作畢業學校,雖然 TU Berlin 本身 CS 很強,但可能做 HCI 的教授不多,加上學校對這個學程也不太重視,聽說去的人都蠻後悔的。

關於 SoP

SoP 應該是申請時耗費最多時間跟經歷的文件,甚至可以說沒有完成的一天。我從 10 月開始下筆,12 月投出第一間學校、1 月底投完最後一間學校,期間來回修改了很多次,每次都是改到截止日的前一天才依依不捨的上傳、送出。

下筆前我看了很多別人分享的心得,也看了幾篇範例,我最後決定將 SoP 圍繞在以下幾個點:

  • 你未來的目標是什麼?
  • 你有什麼特殊的經歷?這些經歷帶給你什麼改變?
  • 為什麼會想讀這間學校的這個 Program?你希望能從學校獲得什麼?同時,你能對學校做出什麼貢獻?(課程安排?實習機會?可以輔系?有感興趣的教授?)

如果你是一個目標很明確,一直以來也都在同樣領域耕耘的人,我想 SoP 應該沒什麼困難的。基本上就是把自己的經歷簡述,用過去所做的事情來證明自己在該領域的興趣、能力,以及未來可能的方向,同時說明自己想強化的部分與對學校的期望。

但我算是一個興趣廣泛,沒有單一目標的人,過去的經驗幾乎都是「想到什麼就做什麼」累計起來的,導致我的經歷很雜,大部分的東西都是淺嘗而止;唯一比較深入接觸的 Computer Vision 研究甚至與未來想嘗試的研究方向沒什麼太大的關聯。許多人都會提到,SoP 必須緊扣未來的目標,要設法用過去的經歷解釋為什麼想往這個方向發展;但我自己覺得,過去的經歷跟未來的目標沒有太大的關聯也沒關係,只要好好解釋這些經歷可以從什麼方面輔助就可以了,畢竟 SoP 的目的是要讓學校知道「為什麼想來這間學校」背後的動機跟目的,把多一點空間擺在描述未來也不錯,而不要只是把 CV 串成一篇有頭有尾的文章。

另外,我的每一個段落幾乎都是以這樣的架構完成:

  • 主題句
  • 敘述經歷
  • 這個經歷對我造成的影響

第三個 part 很重要,我會利用結尾去說明它如何影響我(內在的改變或對未來目標的想法)用來強化動機,同時盡可能的將下一段要講的東西帶出來,起到一個承接的作用。

不過我還是要說,SoP 不像托福寫作有一個固定的 template——每個人的故事都都不一樣,因此每個人的 SoP 都不一樣。沒有什麼是絕對對或絕對錯的,好好地把自己書寫下來,只要能說服審查委員,讓他們知道你和學校之間的連結,讓他們知道你就是他們要的人,那這就是一篇好的 SoP。

潤稿的部分,我自己是用 Grammarly 檢查文法(我還有買專業版,但感覺沒什麼用,如果想玩玩可以去淘寶買那種大家一起用的),然後再給一個英文很強的同學順一遍,沒有另外花錢請人潤稿。

最後

申請學校的路上受了許多學長姊、朋友們的幫忙,這裡就不一一答謝了,但我對你們的感謝會永遠放在心裡。我想我在這邊能做的就是把這份情傳下去。

如果有什麼問題想問我的話,歡迎站內我,或是聯絡我的 email,連結在 portfolio 裡面。

下台一鞠躬。